主页 > 教育 > 正文

让城乡孩子共享“双减”政策红利

2023-01-03 12:23:41
分享到:

——“双减”背景下,衡阳县教育的“加减法”探索与实践

  湖南省衡阳县推行“1+2+3=5”的新时期教育发展模式,力促“双减”落地显效。这个模式就是:“一个课后延时服务”培养学生兴趣特长;通过“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学生眼界的宽度”让孩子拥有“获得感”;从“常规课堂管理、课后延时管理、社团管理”提升服务品质;达到“五全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让城乡孩子共享“双减”政策红利

  一、聚焦“双减”做减法,化解“双减”带给家长的焦虑

  作业减量助推学生减负。衡阳县发挥学科名师工作室的优势,带领学科带头人研讨设计新的作业形式,采用“基础作业+弹性作业”,按照“保底+提升+延展”三个层次进行设计:以少而精的高质量作业取代简单、机械、重复性的大量作业。基础性作业面向全体学生,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提升性作业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跳一跳就能够着的练习”,让优秀学生做“导航者”和“引路者”;延展性作业采用“作业超市”“特色作业展示擂台”等形式,学生自主选择。同时,我们严格推行“9点后,不作业”行动,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到六年级书面作业不超过一小时,初中各年级只举行期中和期末考试,保障学生每天足够的睡眠时间,保证学生回家后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家务劳动、课外阅读和文艺活动等。

  削减校外学科培训。衡阳县五措并举,以绝对削减文化类学科培训为目标,对校外培训开展专项整治。收到实际效果。

  一是政府统筹,削减有力。县政府出台《衡阳县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衡阳县整治校外违规培训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县教育局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对全县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专项整治,重点整治违规办学资质、违规预收费、违规培训时间、违规培训内容、违规聘用教师、违规招生宣传、安全隐患以及违规培训行为等8个方面。

  二是总量压减,效果凸现。衡阳县通过转型、注销等方式压减原45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至11家,压减率75.6%,且全部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三是严控严管,规范行为。强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签订《衡阳县教师拒绝有偿补课承诺书》,出台严厉的责任追究办法,给在职教师在思想上打好“预防针”,在行动上套好“紧箍咒”,规范教师从教行为。

  四是规范入驻,全程监管。全县校外培训机构全部入驻“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建立校外培训黑白名单公示制度,引导学生及家长理性选择合适的校培机构及项目。

让城乡孩子共享“双减”政策红利

  五是全天候监管,严查严处。县委督查室牵头,教育、人社、市场监督、城管执法等部门联动,出动执法人员50余人次,取缔樟木小状元等非法培训机构15家;拆除违规广告牌匾58块;清退违规预收费用125.5万元;处置劳动用工纠纷、收费投诉等风险隐患15起。

  二、家校配合做加法,提升家长对“双减”的认知度

  衡阳县先后三次发布《致全县学生家长的公开信》50余万份,让“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措施及《家庭教育促进法》深入人心。“四个发挥”强化学校和家庭责任与担当。

  一是发挥家庭教育的育人效应。衡阳县坚持学校和家长在负担上做“减法”,育人上做“加法”,在更高层次的“升维”减加中,增加的是学生的“闲暇志趣”。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定期举行家长培训,灵活召开家长座谈会,邀请家长到学校见证孩子一日学习生活轨迹等,引导家长把孩子简单的兴趣转化为可以一生追求的志趣。在“一减一增”的背景下,促进家长做好孩子成长路上的陪伴,做智慧型家长。

  二是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衡阳县以赋能学生的未来为目标,强力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其“一体四翼”育人格局被《湖南日报》2022年5月30日要闻版专题推介,“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被省教育厅认定为新时期教育改革评价典型案例。校校有基地,乡乡有特色,班班有实践,家家有行动架构起衡阳县中小学劳动教育一道亮丽风景。日前,县教育局与县妇联联合举办的亲子家庭烹饪大赛历时半年之久,参与的学生家庭达5万余个,决赛现场吸引了全县10万个学生家庭的关注。

  三是发挥阅读的育人效益。衡阳县一方面校校配备了图书室,乡村青少年宫建设步伐加快。另一方面为了增大城乡学校师生阅读资源,倡导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为学校捐献图书。县新华书店援建高中学校校园书屋,供学生闲时免费阅读。县图书馆开设周末和节假日免费亲子阅读活动,乡村学校青少年宫、乡村农村书屋周末为留守的孩子提供免费服务。

  四是发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效应。全县各中学长期不懈地开展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并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以“道德同心积分银行”为平台,以积分的形式,储存学生的成长轨迹,评价过程始终坚持家校共频,家校共育。

让城乡孩子共享“双减”政策红利

  三、铆足内功做加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双减”的魅力

  衡阳县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1+X”研究为载体,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综合素养。“‘1’指:一个大主题,即立德树人;‘X’指:适应不同层次的特色作业、特色课程、特色活动”。

  (一)队伍建设做加法,保障减负提质。

  衡阳县立足县情,五措并施,在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教学过程管理上铆足功夫。一是足量配备中小学全学科专业教师。近三年来,通过“绿色通道”引进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业教师50余名,面向社会招考学科教师568名,其中音、体、美、劳、计算机专业教师占300余名,占比近60%。二是强化教师专业素养培训。近三年开展全学科教师素养提高培训近3万人次,重点培训音体美劳、计算机技术教师达1万人次,其中中小学劳动教师培训就有3000人次。三是开展全域教研活动。通过送教下乡、城乡结对帮扶、教学比武等形式,力促年轻教师专业成长。四是狠抓教学过程的环节管理。坚持集体备课,集中团队智慧,打造高质量课堂,优化作业设计。五是不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通过推进“强师德、正师风”专题教育等,打造“双减”背景下人民满意教师队伍。

  (二)特色课程做加法,提质校本教研。

  衡阳县构建县、乡、校三级教研网络,充分挖掘“互联网+教育”的优质资源,致力开发适应于县城教育发展的特色课程。如语文学科以“大阅读+”项目化学习为导引;数学学科以“玩转数学+”项目化学习为导引;综合学科则以“传统课程+”项目化学习为引导。同时通过拓展性活动,依托课程时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了新的系统课程“传统课程+特色课程”: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音、体、美、劳、科学、计算机、社会实践等特色课程项目,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三)特色活动加法,丰富校园生活。

  1、做好阳光大课间,促进学生快乐成长。衡阳县以大课间为面,以体育课、课间操、课外活动等为点,开展简单易行的课间活动,把经典游戏如丢手绢、跳房子、跳皮筋、翻花绳、投沙包、踢毽子、编花篮等传统游戏,搬入校园,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到快乐。

  2.做实课后服务,培养学生兴趣特长。衡阳县全面实施“5+2”“6+1”课后服务,基本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而且百花齐放。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服务,由本校教师负责组织,保证每天有活动,活动有特色;其次是面向特长学生的特色社团,采用“走班制”,即混龄编班和同龄编班相结合的方式,由本校有特长的教师和引进的专业教师教学。学生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自主选择,按需“点单”,不同学生每天的课程不同,上课场地不同,“三表”即一班一表、一师一表、一生一表,真正让课后延时服务成为课堂的有效衔接与补充。

  3.红色文化做加法,为学生成长赋予红色基因。衡阳县创新“三三九”红色育人模式——发挥学校、教师、学生“三个主体”,构建红色教育共同体,达到全体教师师德修养得到深化,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到强化,整体教育水平得到优化“三个目标”;落实聆听革命故事、追寻伟人足迹、唱响红色旋律、阅读红色经典、观赏红色电影、做“红色宣讲员”、绘制百米画卷 、童心歌颂祖国等“九大行动”,打造衡阳县教育精神谱系,探索出一条利用船山文化、明翰精神、玉麟风骨等红色资源夯实德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红色育人之路,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为了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校园行动,衡阳县开发了“音乐党史课”这一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红色音乐入注学生脑海,浸润学生心田,为未来成长汲取力量。

  “双减”承载了社会和千千万万家庭对教育的信任,面对时代考题,“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衡阳县广大教育工作者饱含工作热情,不负党的嘱托,不负时代期盼,积极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曾祥君 刘志凌)


(中国广西网责任编辑: 何潜彬)

16952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